家庭养成“餐桌会议”,易养成天才宝宝!

时间:2024-09-01 19:42:16
家庭养成“餐桌会议”,易养成天才宝宝!

家庭养成“餐桌会议”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帮助?那么“餐桌会议”究竟如何实现呢?接下来看看“餐桌会议”对孩子启蒙教育。

“圆桌会议”起源于英国的一个传说,后来被人们沿用至今,越来越多的表示比较隆重的会议场合。圆桌会议的根本是人人平等,但是也是一种阶级感强烈的形式,想要让孩子更早的具有仪式的概念,就要效仿圆桌会议,形成独特的家庭式“餐桌会议”。

家庭式“餐桌会议”自然是越早形成越有效,从孩子可以勉强走路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坐在餐桌上用餐,这也是让孩子更快的融入到家庭的因素,也就是集体概念的诞生。

论起仪式感,最强烈的仪式感就是一群人坐在桌子前了,那些盘腿席地而坐的仪式,总是带有散漫和非正式的味道,不太会引起参与者的重视。

有些家长会说,本来就是好好的一家人,干嘛非要弄得好像有阶级矛盾一样?非也,无论是大社会还是小团体,从来都有阶级的存在,有阶级并不代表一定有阶级矛盾诞生,但也不意味着永远平和。比如说管不住孩子的时候,家长都会说“我是你爸爸/妈妈,你不听我的?”之类的话,这就是最具象的阶级化表现。

“餐桌会议”是为了让孩子有参与感,参与感是使思维灵活起来的因素,一个没有参与感的人不会为这个团体考虑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比如说,公司内的员工,要是没有对公司的归属感,就不会对公司尽力,跳槽将会是最常规的表现。孩子长大恋不恋家,也取决于归属感。归属感与参与感是相依相存的,“餐桌会议”的目的就是致力于此。

那么“餐桌会议”究竟如何实现呢?

共同在餐桌用餐,是为了让孩子融入家庭,但“餐桌会议”不一定非要在用餐时间段进行。比如说,孩子做错了一件事,家长把孩子带到餐桌上面对面谈话。两人隔着桌子,就会有距离感,首先家长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坐在对面,无论孩子哭闹都不要心软,有了距离感孩子就会重视,就不会存在侥幸心理。家长隔着餐桌和孩子说做错的事情,知道孩子以后该如何做,孩子认错之后再宣布“餐桌会议”结束,慢慢的孩子就会重视起来,而不是左耳出右耳进。

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这也太残酷了吧,以后孩子害怕自己怎么办?当然,“餐桌会议”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怕家长,而是让孩子重视“餐桌会议”本身。为了区别“餐桌会议”和家长本身,家长在“餐桌会议”结束后,等孩子从椅子上下来,就抱抱孩子。孩子可能会哭,家长就抱着孩子说“妈妈/爸爸刚才是为了让你知道你做错了什么,爸爸/妈妈还是很爱你的。”孩子以后依旧还是会和家长很亲密,只是孩子意识到了错误从而改正,这就是仪式感带来的好处。

随着孩子的渐渐成长,“餐桌会议”将会越来越少,或许以后你的孩子会带着你的孙子坐在餐桌上,告诉你的孙子“那时候,爸爸/妈妈也是这样的哦!”

“餐桌会议”的重点不是会议,而是孩子,只要抓住重点,每个孩子都是天才。

《家庭养成“餐桌会议”,易养成天才宝宝!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